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甘肅甘谷——“農業王國”的蛻變之路
甘肅甘谷——“農業王國”的蛻變之路
“牛耕杠,種夏田;夏田黃,擔上場;連枷打,簸箕揚;一揚揚了七八裝……”一曲高亢的勞動號子,不僅是有關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遠古抒懷,也是一個農業大縣的激情格調:無論生產條件、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即使遍布在甘谷縣大小村落的“耕讀第”門匾都寓意著這里生生不息的有關“農業王國”的夙愿追求和命運承載。
“產業化”發展之路
甘谷縣因渭河水的滋育和朱圉山的護佑,農業氛圍和農業基礎條件得天獨厚。今年,全縣農作物播種總面積109.4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1.69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7.7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3.01萬畝;油料作物8.79萬畝,中藥材5.5萬畝,僅蔬菜單項總產量達62.31萬噸,總產值6.51億元。
“種地為肚圓,養豬為過年,種菜只為換點油鹽錢。”這是以往農業生產的詼諧式寫照。如今,集約化、規模化種植帶來的卻是節節攀高的產值和日漸凸顯的效益,農村人靠天吃飯,依地而生的現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目前,甘谷縣農民僅蔬菜收入就占人均純收入3325元的30%,蔬菜主產區已超過1800元。
是什么改變了這種現狀?甘谷縣農業局局長蔣緒益肯定地說:“是產業化發展的成功轉型改變了農民的命運。”他接著說:“目前,甘谷以特色蔬菜、無公害蔬菜、設施蔬菜為主的生產基地11處17.8萬畝,已經形成了主產區精細菜、河谷地設施菜、淺山區旱作菜、南后山冷涼菜的四大種植板塊;形成了“一村一品”規模化發展186個;擁有辣椒等6個綠色認證產品和11個無公害認證產品;擁有5個國家注冊蔬菜商標,甘谷線椒還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因為產業化的發展,甘谷縣被命名為全國辣椒標準化示范縣、全國韭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全國露地蔬菜標準園創建縣、全省無公害蔬菜基地示范縣。
“革新化”發展之路
在甘谷縣,有一項農業技術在全國廣泛推行,這就是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甘谷模式”的小麥覆土穴播技術。全膜覆土穴播小麥是甘谷縣西北部極度干旱地區的群眾在堅持不懈地進行各種技術探索、反復實踐,總結出的“全膜覆蓋、膜上覆土、留膜免耕、多茬種植”技術。
“以前種露地小麥一年耕三遍,現在種鋪膜小麥三年耕一遍;以前種地膜小麥,放苗躬身一個月,累得直不起腰身,現在膜上覆土后只是在田間轉轉看看;以前干旱就絕收,今年如此干旱,我的7畝地收成至少減少一半以上的損失……”大石鄉火石屲村70多歲的楊碎裕老人細說起了山區小麥種植的變遷和對比。
旱作農業技術在甘谷發生“革命性”的創新,不僅改寫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枯焦命運,而且省工、節本、保墑、增產,真正讓山區農民種上了安心地、保障地。
今年,全縣雙壟溝播技術推廣種植22.78萬畝,地膜小麥16.12萬畝,完成全膜覆土穴播小麥15.89萬畝,而作為嚴重干旱山區的安遠、大石、禮辛等6個鄉鎮基本上實現了地膜覆土種植全覆蓋,真正為山區農民種上了放心糧,安心糧。
“現代化”發展之路
農村沼氣后續服務管理現場會在甘谷召開;秋季覆膜現場會在甘谷召開;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現場會在甘谷召開……
近日,又一個喜訊傳遍了甘谷縣的城鄉南北——甘谷農民有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如果說裝備的現代化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那么科技的現代化讓農業不再重復傳統的“四季歌”,甘谷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建設是今年甘谷縣又打出的一張農業“增收牌”。
記者在磐安鎮五坪設施蔬菜基地看到:一座座連體現代化“無立柱”鋼架大棚橫跨在萬畝平疇之上,陽光直射著光伏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熱水器,全自動升降卷軸、自動噴灑裝置……
天下之本,農業為重。近年來,甘谷縣堅持在蔬菜產業、旱作農業、農村沼氣等農業農村領域的產業化、革新化、現代化的發展路子,真正實現了“井噴”式發展格局,在加快全縣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實現了四季生產和周年供應,在甘谷縣磐安、新興等鄉鎮的60余村已成為帶動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樣板。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