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今日話題:我國農業統計工作的變革
今日話題:我國農業統計工作的變革
我國的農業統計調查制度始于上世紀50年代,經過近60年的發展和不斷完善,形成了以農業普查為基礎,抽樣調查為主體,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為補充等多種調查方法并存的一整套較為全面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農業統計調查制度的制定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統計調查的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統計數據的需求呈多樣性和全面性趨勢,如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和生態中國概念,現行的農業統計調查制度難以反映。同時,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被應用到調查中來,統計手段不斷變化,客觀上也要求統計調查制度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
一、農業統計工作面臨的困境
1.基層農業統計人員不穩定
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勞動工作量大等特點。從事農業統計調查工作需要經常下鄉入戶,一些省份由于地域遼闊或地塊分散,還需要經常吃住在農家。高強度的工作量和艱苦的工作環境,使得年齡較大的統計工作者難以勝任。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各種非農就業機會增多,基層統計工作的待遇對年輕人來講也不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這導致基層農業統計人員的流動性較大,部分新接手人員不了解農業統計工作流程,不熟悉各指標間的內涵及相關邏輯關系,使得上報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大打折扣。
2.農業統計數據收集難度大
農業統計數據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糧食作物生產情況,經濟作物生產情況,設施農業生產情況,茶葉、水果及食用堅果生產情況等10多張報表,270多項指標,其中僅種植業部分就包括100多種農作物,涉及150多項指標。如此龐雜的調查內容使得全面和及時的收集農業統計數據存在較大難度。目前縣級統計調查機構中從事農業調查的一般為1-2人,而且還要承擔中間消耗等多項其他調查。繁雜的工作任務和不成比例的工作人員,不僅加大了農業統計數據的收集難度,而且還使得從源頭控制數據質量的努力受到影響。
3.基層農業統計培訓工作力度不夠大
近年來,由于農業統計調查業務量不斷增加和新科技手段的使用,基層工作者除需掌握基本的統計調查知識外,還需要學習和掌握新統計知識和統計調查工具。此外,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還不夠豐富和靈活。目前的培訓基本以填鴨式的教學為主,或者是照本宣科的講一番令基層統計工作者頭暈目眩的理論,或者是把表內表間的審核關系機械地灌輸給統計人員,造成基層統計人員對報表中眾多指標間的邏輯聯系掌握不夠,影響數據上報質量。
二、農業統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1.統計調查對象具有局限性
現行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調查雖然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但調查對象是村民小組內的全部農業生產經營戶,由于易受調查對象主觀配合程度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源頭數據的真實性難以保證。雖然單位面積產量調查需要到地塊中區調查,但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調查是以播種面積的調查單元為基礎,由于地塊與農戶掛鉤,地塊并不固定。由于農村土地流轉的規模加大,樣本框的維護越來越困難,以戶為基礎的調查已難以適應農村的新情況和新變化。
2.農業統計數據源出多頭
依據現行的農業統計制度,糧食作物生產情況由各省調查總隊上報,經濟作物生產情況及茶葉水果等生產情況由各省統計局負責。其中糧食生產中的稻谷、小麥和玉米及經濟作物中的八個棉花主產省和九個油菜籽主產省產量調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但糧食作物中的小品種如谷子、高粱及薯類和豆類及其他經濟作物如糖料和煙葉、蔬菜瓜果等仍是采取全面上報的統計報告制度。一套數據多渠道收集,時間和方法也都不盡相同,造成局隊之間數據出現打架的現象。
3.部分報表設計不合理
在農作物播種面積調查中,中稻和一季晚稻是分開上報的,其中玉米和中稻的上報時間是每年的7月15日前,一季晚稻、雙季晚稻及其他秋收糧食作物面積上報時間為8月25日前。但在發布最終數據時往往是中稻和一季晚稻合并計算,分開上報給調查隊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另外經濟作物中的鮮切花單位包括支和噸,單位不統一,使得基層上報數據時無所適從。
三、對農業統計制度改革的建議
1.改革統計調查方法
建立農作物的對地抽樣調查體系。對地抽樣調查就是以耕地為調查對象,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動性,相對目前的對戶調查,對地調查不需要調查對象的配合,沒有被調查者的主觀影響,比較客觀,也是國際上農作物統計調查中普遍采用的調查方法。目前,已在很多省份開展了農作物的對地抽樣調查,這對提高調查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對于全面提高我國糧食產量統計調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推廣新技術在農業統計調查中的應用
現代科學技術為農業統計調查插上了一對嶄新的翅膀。借助于衛星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和空間地理信息技術,對農作物播種面積的空間抽樣調查和地面調查將能夠互相印證,產生更精確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估計值,建立更完整和完善的抽樣框,從而提高對農作物產量統計數據的評估技術,加快數據生產周期。此外,借助新技術,還可以對現場調查員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進行實時監督,從而切實做到從源頭控制數據質量。
3.完善農業統計指標體系
目前,我國的糧食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三大項。但國際上通行的糧食概念僅是指谷物,且豆類中的大豆不僅占比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大豆主要用途為榨油和用作動物飼料。統計指標設置與國際的不協調,不利于國際交流和比較。其次要經常審視和整理統計調查制度,防止報表過多給基曾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最后,要拓展和豐富統計指標,建立對農作物的種植意向、播種、生長、收獲、銷售及庫存等全過程的統計監測信息體系。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養豬帶給我們循環農業的啟示
- 下一篇:福建泉州:發展設施農業的企業最高..









